2024年:中国农药供应市场炙热之年
中国供应是 2024 年不可忽视的滩头阵地。
向下滚动阅读
李效禹先生
特约作家
在全球去库存的背景下,中国农药企业将继续面临产能过剩带来的资金压力。 较低的 开工 率,在 下半年 ,也就是2023年,导致很多企业产能闲置。
农药市场价格低迷, 有效成分价格在低位运行, 正在迫使中国农化企业在两条出路中做出选择。
一是继续对上游中间体和原材料生产进行追加投资。布局上游原材料的主要目的是能够持续改进工艺,降低生产成本 ,用于维持利润空间。.
第二种选择是中国农药企业可以大规模开发 即将过期专利 化合物以及新化合物的创制 ,并自己拥有相关 知识产权。例如,专利即将到期 原药, 氟吡菌酰胺, 砜吡草唑等,由于合成路线已经 打通 以及建设生产线的意向, 很 多公司都有规划,因此未来 这样的 产品凸显产能过剩也有可能出现。
专利到期的人工智能在全球市场的竞争机会期只有专利到期后的两到三年。由于跨国公司普遍选择在专利到期前10年锁定关键中间体,一级供应商对新供应商的排斥也将减缓中国人工智能生产商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布局。这可以扩大以过期人工智能为中心的产品资产的价值。
抢占先机在 供应 链之中
然而,现代商业竞争始于供应链。公司价值创造的 70% 来自外部供应链。中国农化企业研发投入巨大,平均估计应该在企业销售额的2%至4%之间。
中国原药企业与制剂制造商以及跨国公司之间的研发差距正在迅速缩小。对于全球经销商来说,在市场低迷时期快速、深入地打通与中国农化企业研发管线的对接,是未来增长的正确决策。巴西等主要市场的许多经销商已经采取了行动。
我们可以将每一次接近专利到期的原药的推出视为新一轮的市场洗牌。在市场供应洗牌过程中,农药龙头生产企业并不一定拥有绝对的先发优势。这取决于他们的市场竞争策略和早期投资决策。由于中国经济目前正处于结构调整期,中国农药企业对未来需求(至少2024年)并不十分乐观。虽然2022年中国农药企业现金流快速改善,但2023年的需求低迷正在抵消中国企业并购的热情。
由于2023年中国农化企业业绩压力较大,一些新兴企业不愿在此不利时机上市融资。公司在首次公开募股(IPO)期间利用未来增长预期作为杠杆来赢得投资者的信任。可持续增长是公司和投资者价值最大化的唯一途径。
先正达推迟到2024年在中国A股上市很大程度上就是这个原因。
2024年,中国农化企业之间的并购不会发生重大变化。随着中国环境监管压力的加大,新产能获得EIA(环境影响评估)审批的难度加大。中国新兴农化企业的投资者正在寻求利用技术创新来重塑中国农药供应市场的格局。能力是一种资源。在市场低迷的情况下,廉价出售资源是不明智的。
环境和碳中和性
中国的环保政策从未间断过。 《黄河保护法》已于2023年4月1日正式实施,这将对西北地区新增农药产能带来挑战。事实上,未来西北产能面临的环境风险将不亚于东南沿海。
然而,随着中国近期经济增长遇到困难,地方政府正在寻求企业持续盈利以缓解财政压力。因此,类似2017年东南沿海地区发生的环保风暴和全面停产现象,2024年不会再发生。
在碳中和方面,全球领先的化学公司巴斯夫可以作为案例研究。
在气候变化方面,巴斯夫制定了明确的中长期目标:二氧化碳减排25%2 到2030年较2018年减少排放,到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巴斯夫在中国的减碳工作主要通过采购可再生电力来实现。
从2021年开始,巴斯夫是首批参与中国绿色电力交易试点的企业之一,成为当时长三角地区最大、珠三角地区第二大绿色电力买家。巴斯夫在湛江新建的一体化生产集群首批装置已实现100%可再生电力供应,目标是到2025年使用100%可再生电力。
不仅如此,巴斯夫还通过产品创新,推动各行业及价值链上下游客户实现碳减排。工艺创新方面,巴斯夫创新制氢工艺有望减少CO排放2 排放量高达 90%。这些都是巴斯夫立足中国为全球碳中和做出的贡献。而巴斯夫的实践证明,化工企业减少碳排放是可以实现的。
中国农化企业实现碳中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然而,未来十年,减碳是中国农化企业参与全球市场竞争的关键竞争力。
在我国原药的研发和生产中,颖泰生物提出的绿色生产理念可以作为生产工艺开发的标准。企业不仅要满足政府的环保要求,还要纳入能源管理和碳排放。
中国东部沿海和西北地区的新能源基础设施将成为工艺创新者的优势。欧盟和美国的新法规将推动中国农化公司加强运营和供应链,以改善环境、社会和治理(ESG)报告。
稳定的价格波动根据 新的 需求
产能过剩和去库存仍然是影响2024年供应市场的主要因素。全球采购经理推迟了2023年的订单,因为预计价格持续下跌将导致采购成本节省。然而,低廉的价格引导企业降低开工率。供应紧张再次成为货物及时交付的难题。事实上,为了管理采购价格,我们建议采购团队管理采购风险。价格只是一个滞后指标,采购风险的预测分析才是关键的价值创造点。
如果没有黑天鹅事件,中国原药的价格将保持稳定和低位。随着最终用户需求的变化,全球农化公司的采购行为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
近期APEC峰会上的分析师并不认为美国联邦政府会改变2024年的加息策略,至少不会出现货币政策转向量化宽松的情况。北美分销商的融资压力在2024年不会本质上扭转。这也使得分销商对从中国和印度采购原药持谨慎态度。洞察现场产品 (POG) 始终非常困难。我们只能根据农民的实际购买预测来估算 2024 年的需求。 2024年,准确的销售预测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这是在2024年市场竞争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刺激消费、不断提高农民的支付意愿,将是摆在所有植保企业面前的问题。了解农民的需求是其核心。
高温和不可预测的降雨给使用农用化学品的农民带来了挑战。桶混助剂的创新可以帮助农民,但更重要的是农化公司农药制剂的创新。
在过去几年中,作为控释微囊剂销售的制剂不足以在行业中产生可持续的竞争力。
超低量施用与无人机喷洒相结合将是一个高增长领域。 2024年,亚洲市场将引领全球经济增长,其次是非洲、中东和南美。在这些地区,亚洲对无人机应用的需求将强劲增长。与无人机应用协同的OD、DF等创新配方将是该区域市场的最佳配方类型。
跨国公司即将在中国设立的无人机植保研发中心就是一个明确的标志。对于配方制剂创新,中国研发团队不会仅仅局限于配方。例如,中国农业大学农药剂型及助剂研发实验室正在积极与跨国公司合作,从递送系统的传导到制剂在现场的性能。正在融入创新剂型及助剂研发体系,并积极开展商业化。
全球植保行业供需逆转的不确定性
2024年全球植保行业供需逆转的可能性仍有可能发生。据农业农村部消息,中国正在进行转基因作物商品化试点。 2023年,玉米、大豆生物育种产业化试点扩大到河北、内蒙古、吉林、四川、云南5省400万亩(约26.6万公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