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价格指数:中国农药行业的拐点何时到来?

编者按:特约撰稿人 David Li 在其月刊中简要介绍了当前中国农用化学品市场上主要除草剂、杀菌剂和杀虫剂的价格趋势,详见 中国价格指数。他还在下面详细介绍了该行业的转折点,以及主要参与者的战略变化如何推动市场格局的变化。

在卡洛塔·佩雷斯的书中,“技术革命与金融资本——泡沫与黄金时代的动态”这位委内瑞拉经济学家描述了每一次发展浪潮的四个基本阶段。这些阶段包括“爆发、狂热、协同和成熟”。

人类历史上曾发生过五次科技革命,每一次革命都与地缘政治息息相关。卡洛塔认为,科技革命的影响是复杂的,与时代背景、经济、政治制度、消费者需求等息息相关。

图1:核心国家历次大浪潮的反复阶段。

真正意义上的两次技术革命都发生在美国。1908年前后开始的石油、汽车和大规模生产,首先从美国开始,然后迅速蔓延到欧洲。同时,这场技术革命给美国带来了巨大的活力,结果是国家实力的迅速提升。而欧洲资本正是美国技术革命的推动力。

热门文章
先正达宣布美国季节性昆虫管理产品组合的叶面肥品牌名称

到了1970年左右,信息技术成为新潮流,在新的技术推动下,各类互联网公司、硬件设备公司相互竞争,极大地刺激了资本和产业的成长,从突破性技术的发现开始,人们变得狂热起来,转折点也随着人们欲望的膨胀而临近产业,后来互联网泡沫的破灭证实了转折点的存在。而今天我们回顾技术革命后产业和资本走过的发展路径,成熟的产业也只有在整合之后才真正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

如果非要给中国农药行业下个定义的话,我认为中国农药行业正处于拐点之中,现阶段最主要的问题是金融资本期望的回报率远远超过行业真实盈利速度的速度。

10月28日, 润丰 以线上会议的形式举办了一场调研活动,超过 110 家券商和投资机构的研究员和基金经理参与其中。除了 Rainbow 对公司业绩和未来规划的详细阐述外,投资者提出的一个问题引人注目:

“Rainbow刚刚发布了一项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该计划基于2024年的净归属收益,并设定了2025年30%、2026年45%和2027年60%的增长目标;考虑到2024年是行业周期的底部,这个目标设定是否太低了?”

就问题本身而言,可以明确的是,中国资本端的从业者对于市场增长的理解与行业从业者完全不同,行业从业者不去探索市场增长的前沿就谈不上增长,尤其是在行业处于转折点的关键阶段。

对农业和粮食需求的坚定信心,或许是我们这些从事农业植保行业人士的出发点。农业领域的投资远远落后于人工智能等其他新技术领域。这也是因为金融资本对回报的极度渴求。然而,所有的投资逻辑都是建立在有限的回报范围之上的。当我们把有限的投资回报范围抽离出来,把目光投向未来的无限可能时,金融资本面前的视野就狭窄了许多。

在经历了近乎疯狂的产能扩张潮后,面对仿制药市场需求有限的局面,中国农药企业逐渐回归理性。但金融资本与行业从业者理性的博弈仍在继续,越来越多的企业对于通过银行贷款扩产越来越谨慎。如今的中国市场,产能投资正从上市农化企业转向制剂生产企业、中间体生产企业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生产企业。来自新材料和医药的投资也不容忽视,但这些企业对植保市场的认知尚处于起步阶段,趋势还言之过早。

当然,也有企业因为被资本控制,不得不“优化”组织架构。但这样的“优化”之后,资本家如何经营又成了新的问题。经过这样的调整,企业被打包出售的可能性越来越大。因为农药行业的增长基本面依然是即将到期的专利化合物的研发和生产,以及利用规模效应占领市场。以牺牲市场增长空间为代价追求运营效率,未必是可持续的。

转折点的细节

据ICAMA黄秀珠主任近日发言,2024年1-8月,中国农药行业出口量同比增长,农药价格持续下滑,利润大幅下降。今年以来,中国农药行业出口量呈上升趋势,总体来看,中国农药出口占中国农药总产量的85%比较稳定,2024年前8个月,出口占中国农药总产量的89%。而且,今年1-8月,农药出口货物量为266.2万Mt,同比增长26.8%。但与出口量略有增长相比,农药出口价格仍然继续缓慢下降。

除草剂方面,草甘膦、草铵膦企业普遍面临困难,虽然草甘膦企业出口量有所增加,但受价格拖累,销量增幅不及预期。对企业而言,未来三个月海外草甘膦需求有限,受国内草甘膦价格低迷影响,北美买家下单意愿增强,且北美市场需求已接近尾声,国内冬储需求存在一定观望心态,草甘膦市场整体成交活跃度平稳。南美地区需求尚未启动,且临近圣诞、春节假期,草甘膦厂家加紧备货,以应对明年年初的需求,草甘膦市场库存有所抬高,下游备货增加,导致上游黄磷价格下调,对国内草甘膦企业利润形成支撑。

值得注意的是,受特朗普胜选影响,人民币兑美元面临一定贬值压力,美联储对未来加征关税引发的供给短缺引发通胀预期的担忧有所增加,未来一段时间美联储降息步伐或将放缓。人民币汇率下行对中国产品对外出口利好,目前草甘膦价格主要受汇率波动影响。

在供需博弈阶段,国内草甘膦供给格局也在悄然发生改变。2024年10月,和邦生物公告称拟向不特定对象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46亿元,用于其全资子公司广安比美达50万吨/年双甘膦项目。对于和邦生物而言,公司最大的优势主要在于其连续一体化IDA工艺,公司在印尼投资的20万吨/年草甘膦AI项目已开工建设。由于和邦生物已与彩虹生物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未来在彩虹生物的渠道支持下,和邦生物草甘膦产品在海外市场的竞争力将进一步提升。

当然,挑战也随之而来,中国企业在海外生产装置的运营、全球化供应链的管理等方面可能面临一定的困难。虽然和邦海外产能的顺利投产还需要时间,但未来全球草甘膦产能格局或将主要集中在拜耳、和邦等中国草甘膦供应商之间。

草甘膦只是市场走向的一个横截面,在几乎所有企业都具备规模优势的时期,市场以持续的价格低迷来应对。这种情况在技术革命后市场格局进入协同期时并不罕见。然而,中国农药企业面临的困境已经从生产端转移到渠道管理和市场竞争上。

对于中国农药企业来说,最大的挑战不是缺乏创新,而是对市场趋势和全球农业发展需求变化的理解还处于初级阶段。特朗普当选总统重回白宫,将使全球地缘政治重新洗牌。特朗普对贸易周边国家的态度,也将影响中国企业对于中美之间第三国(例如墨西哥)的投资和产能建设。同时,美国政策的转变也可能给西方经济体带来不同程度的挑战。一些“黑天鹅”事件可能在2025年再次影响全球农化产业链。

面对这些问题,中国企业家显得有些不知所措。一些原本希望出海的中国农药企业,在政治经济环境不确定的时期,可能会回归保守的策略,从ToB到ToC的摇摆期,回归坚定的ToB策略。中国农药企业全球化人才的匮乏,也是其中一个因素。

尽管回归ToB战略,但这并不意味着市场没有机会。中国农药价格持续走低也为想要创业的终端市场雄心勃勃的企业家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他们更有可能希望摆脱国家分销商强加给他们的束缚,从而直接联系中国农药生产商,因为他们都缺乏现场制剂设施。这也解释了2024年中国农药制剂出口的快速增长。与此同时,海外市场的格局也变得更加复杂。因为中国的制剂可以达到跨国公司的水平。中国制剂商的一些新配方甚至比基于高效设施的全球作物保护公司更好,比如DF/CS和OD。因此,跨国公司可能会面临来自中国AI和中国制剂的压力。

或许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市场竞争已经从供应链上游转移到了下游。作物保护企业要想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必须将供应链和终端市场的竞争策略与第三方合作结合起来。或者,跨国公司也可以在终端市场与中国企业进行战略合作。

主要参与者的策略变化推动市场格局变化

另一方面,跨国公司的绩效对中国农药供应商绩效的影响权重较大,跨国公司与中国供应商之间既合作又竞争,但竞争格局正因跨国公司的战略转变而重塑。

据巴西作物科学部总裁 Rodrigo Santos 先生介绍, 拜耳作物科学、 “第三季度,我们的销售额同比下降,但我们的核心业务保持稳定。在我们调整作物科学全年业绩指引时,重要的是要认识到形势的变化以及我们必须如何适应。”

先正达 还发布了 2024 年第三季度业绩报告,其 2024 年第三季度集团销售额为 $68 亿,与上年持平(按固定汇率计算增长 4%)。恶劣的天气条件和长期的去库存影响了先正达集团 2024 年前 9 个月。

至于 科迪华,他们在 Corteva 2024 年投资者日上提到了预计的财务状况。总收入约为 $171 亿美元,2023 年同比增长 0.75%。

跨国公司近三年业绩表现平淡,受历史原因影响,2022年销售业绩见顶后需要一段时间回撤,受农药原药价格后市影响,2024年若能继续保持平稳,可谓里程碑式的成就。显然渠道去库存的过程会比中国供应商预期的要长。2024年初我们在预测分析中就指出,欧洲、南美等地恶劣天气将导致农药库存难以消化。跨国公司2024年Q3财报及盈利预测也从侧面印证了我们的观点。

值得注意的是,各个跨国公司的战略方向差异很大。拜耳作物科学专注于 组织结构调整 提高决策效率,引入新的内部驱动力。随着专利产品的减少,拜耳未来需要专注于仿制药和新型种子项目。他们还需要面对中国仿制药对拜耳在作物保护市场上剩余的关键品牌产品的冲击。

先正达集团销售在第三季度呈现整体回暖态势,其中先正达集团中国区销售实现两位数增长,因此先正达集团可以利用中国市场和全球市场的“双引擎”推动销售增长。同时,先正达一直非常注重研发,不仅有内部研发,还有与外部化学合成合作机构、生物企业的第三方研发合作。因此,先正达未来的战略方向仍然是依靠专利化合物来驱动公司的增长。

与前两家跨国公司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科迪华是生物产品线的坚定支持者。在仿制药领域,科迪华对市场并没有表现出太多积极性。但在生物制剂领域,该公司在巴西发展迅速,雄心勃勃。

内部治理:战略优势与劣势

在中国古书《商君书·立本》中,商鞅向当时的秦国提出,打胜仗要经过三个阶段:一是如果还未出兵,就要制定合理的军事法规和制度;二是要在国内广泛推行军事法规和制度;三是在推行军事法规和制度的基础上形成一种文化和风气,这样打仗的准备就完成了。这三个阶段必须在国内完成,军队才能出战。商鞅的智慧同样适用于今天竞争激烈的农化市场。作物保护企业正在积极调整内部决策机制,以应对更多未知的市场变化。

对于中国农药企业来说,他们的产品线和产能设施已经非常完善。2025年以后,我们可能会看到更多中国企业在终端市场登记制剂。虽然他们的品牌不像跨国公司那样历史悠久,但可靠的质量保证、高效的供应和合理的价格可能是中国企业的优势。

然而,正如大北农副总裁刘诗先生所言,“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商业化的决策是特定环境下的多变量、定量和复杂的”。农艺服务或许是中国企业需要长期面对的短板,虽然目标市场的合作伙伴或许有助于弥补这一不足。但就像我们不能在超市里卖功能齐全的越野山地车一样,企业需要有专门的团队对农户进行深度服务,而市场营销并不是把产品放到客户仓库里那么简单。这显然是跨国公司的长期强项。一般而言,与消费者更深入的接触,才是推动研发和生产向更高效、更盈利的方向发展的动力。

隐藏图片